孙麟没有正面回答童心格的提问,但自己的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明显了。

“有道理。”童心格点了点头,仿佛自己只是在随意闲谈,并没有什么其他意图,“对临床医生来说,最珍贵的始终是那些无法被挽救,无可替代的东西。”

“是啊,对临床医生来说,只要人还能活着就行。”孙麟有些感慨地说道,“当年温格先生被剥夺院士头衔的时候,抗议声音最大的就是医学科学院。为了把他保下来,医学科学院一共二十多名院士还搞了个集体辞职。”

“我还是觉得把治愈疾病的希望放在‘实在不行换个身体’的念头上有点不负责任。”童心格一摊手,“定向培养再怎么普及,再怎么压低成本,这也是普通人几乎承担不起的高额成本。”

其实医疗界的“一言不合就开换”的风潮,曾经也和“向虚拟世界开拓”一样。在大崩溃发生之前,都曾经被人们当做解决现有问题的最有力渠道。

只不过大崩溃发生之前,在温格·切克拉夫斯基还没有转到定向克隆研究领域上时,人体的器官实在是做不到“说换就换”。哪怕当时的许多国家,都已经放开了为“无法忍受的贫穷者提供安乐死”的服务。

只要你觉得自己无法忍耐自己的贫穷,或者贫穷所带来的痛苦,就可以向所在地的急诊医院申请安乐死。由于签发安乐死许可能够换来非常丰厚的奖金和津贴回报,甚至还有些医生会主动向无力支付医药费的病人推荐安乐死。

这些接受了安乐死的人,是大崩溃之前最主要的器官移植来源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