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濙直接亮出了自己的态度,看似毫无城府,实则不然,毕竟在座的都是詹事府的同志,并没有外人,大家在一起议国事,争得面红耳赤也不是一次两次了。

姚广孝如老僧入定,没有表态。

迁都的事在朝廷中发酵十几天,詹事府的官员早就听到了消息,能隐忍到现在才拿出来公开讨论,已经说明各自在心中有了计较,只剩下公开讨论与主张表达。

金幼孜见胡濙刚毅果决,不由皱眉问:“为何?”

胡濙点了点桌子,示意茶空了,然后说:“若搁在以往,我定会反对迁都,可自从去了山西,尤其是在大同关外见识了蒙古骑兵,便越认为迁都是一件幸事。”

杨溥起身倒茶,附和道:“这里有我的功劳……”

胡濙白了一眼杨溥,当年就是他忽悠自己去找马哈木的,自己差点死在了关外,他还好意思说功劳:“诸位,蒙古骑兵彪横难挡,战力强大,绝非虚言。在马哈木游于大同之外时,武定侯宿在城墙之上,日夜警惕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”

“纵览四方,北面的鞑靼、瓦剌乃是我大明长久之敌,非十年、五十年能解。我朝若想要长治久安,必先防备北元骑兵。我朝当下休养生息,瓦剌虽有内斗,却也越发团结,鞑靼更是环控中部草原,边衅与战争迟早会发生,迁都北平,是控制边塞,稳住边疆必要之举。”

金幼孜皱眉反驳:“太祖定都南京,不也一样打得鞑子北窜?”

胡濙摆了摆手:“不然,太祖北伐,哪一次不调动大批百姓随军出征?你只见太祖北伐取胜,却不见为保障北伐付出多少代价!当年军粮供应线如此遥远,朝廷每向前线运输一石粮食,仅仅是路途之上,就要耗费过半粮食,损失过大,若以北平为向前线输运粮食,至少可节省三成粮食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