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虽然极少有后世透明玻璃,但琉璃还是有的,精美至极,堪称瑰宝。

明代的琉璃发展,与皇家建筑工程息息相关。

明初,琉璃厂主要分布在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陕西等地。但随着南京京师与中都凤阳建设,琉璃厂开始在南京、凤阳等地聚集。ъΙQǐkU.йEτ

南京聚宝山附近,更是出现了琉璃七十二窑,兴盛一时。后来朱棣打造大报恩寺,其中九重琉璃塔的五彩构件,便是在聚宝山烧制。

朱允炆并不需要去聚宝山,在通济门城外,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琉璃官窖。

只带了双喜、顾三审两人,朱允炆一身便服融入烟火民间。

东水关外的扇骨台俨然成为了一座小型城镇,朝廷预先拨付了灾民一个月的收入,其手中多少有了些银两,加之有些灾民手中还有存余,便不再领取朝廷救济粮,去粥棚的人家逐渐少了。

户部卓敬提出,朝廷给灾民提供一个月口粮,一个月后准其以低价购买“灾粮”,以取消所有粥棚。

朱允炆同意了卓敬的意见,但要求保留两座粥棚,以照顾孤寡老幼。

走过扇骨台,清水塘的另一侧,便是一座官家琉璃厂窑,主要负责给宫里烧制琉璃、青瓷器、陶器等,陶器又以绿、黄、褐、黑等色琉璃为主。